- [法訊] 2014年七月大法會 祈福息災地藏七 冥陽兩利普渡群蒙盂蘭盆
- [法訊] 千佛塔寺云門佛學院女眾部2014年招生簡章
- [法訊] 千佛塔寺興建佛學院綜合大樓緣起
- [法訊] 共赴華藏世界 進入最后七天倒計時 殊勝華嚴法會 快快同享富貴莊嚴海
- [法訊] 千佛塔寺閱藏堂周末閱藏報名通知
- [法訊] 清明節祭祖報恩地藏法會
- [法訊] 本寺方丈上明下慧尼和尚開講《六祖壇經》
- [法訊] 2015-3-26師父于法堂對大眾的開示
- [法訊] 廣東千佛塔寺云門佛學院女眾部 2016年招生簡章
- [法訊] 恭請海濤法師蒞臨千佛塔寺弘法
2016-4-17上明下慧尼和尚開講《六祖壇經》第一講內容
2016-04-18 15:10:14 來源:千佛塔寺 評論:0 點擊:
講經緣起:由于《六祖壇經》原授課法師如珂法師事務繁忙,時間難以協調,所以由師父為大家講授《六祖壇經》。
很高興看到大家好樂佛法,這么多人齊整的坐在這里聽課,諸位佛子福德因緣深厚,才有機會親近道場,聽聞正法!读鎵洝凡粌H對出家人修法非常有益,對在家人的修行也是大有幫助。我不敢說講,只是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。這次法會看到很多年輕的義工菩薩來到千佛凈地發心幫忙做事,非?煳。千佛塔寺建寺二十多年來,原來的老義工十幾年如一日的護持寺院,如今隨著道場規模日益擴大,更多的年輕義工菩薩加入到千佛塔寺義工家園中來,使我們的家園共聚老中青三代,人才濟濟。大家在道場身體力行的供養,實在令人贊嘆。我們出家人以法供養作為回報,希望大家聽聞正法,沐浴正法甘露,法喜充滿,幸?鞓。如今大家物質生活充裕,但內心的無明煩惱并未減少,貪嗔癡不除,內心的煩惱一大堆,是沒有辦法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。唯有聽聞修習正法,不斷的反思自己,開顯智慧,調整人生心態,才能離苦得樂。如今我們周六下午講《六祖壇經》,周日上午誦習并開示《藥師經》,希望大家踴躍來聽,時時以正法的力量加持自己,在三寶的攝持下,都發心來做菩薩。出家人當統理大眾,現在任命耀升師為千佛塔寺義工家園的執行園長(師父做園長),耀謙師協助耀升師做辦公室負責人,各組組長帶領自己小組各負其責,大家分工合作,每個人都承擔一份責任,每個人都做千佛塔寺義工家園的一份子,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現在我們開始學習經題,《六祖壇經》又叫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,簡稱《壇經》,是禪宗六祖慧能所說,弟子法海集錄!秹洝酚涊d慧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,內容豐富,文字通俗,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。其品目為自序、般若、決疑、定慧、妙行、懺悔、機緣、頓漸、護法、咐囑等十品。其中心思想是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”性,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。即“菩提自性,本自清凈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。好像現在看不到太陽,但太陽存在不存在?(眾人答:“存在”)又如現在下雨遮住了太陽,但是如果我們坐飛機飛上云層,就能看見云層上陽光明媚。所以要透過現象來看本質,一切眾生皆具佛性,只是無始劫以來的無明和業力障礙了我們佛性的開顯。只有通過學習佛法,我們才能破除無明煩惱,逐漸開顯佛性。“神仙本是凡人做,只是凡人不肯修。”凡夫沉迷于無明妄想,所以輪回六道,痛苦不堪。我們學習佛法,像淘金一樣,將沙子濾掉,真金才會顯現出來。從礦石中提煉真金也是一樣,要去除礦石中的雜質,才能提煉出真金。佛性就在我們的自心當中,不是外來的,就存在于無明妄想之中,將無明妄想去除,一念覺悟,佛性就會像金子一樣顯現出來。又如明鏡,被塵垢遮蓋時無法照出影像,只有將其擦干凈,才能照出物體。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佛性,當無始劫以來的無明完全破除時,清凈佛性自然現前。
只有修行才能見道。禪修的實踐方法講“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”“無念為宗”,即“于諸境上心無染著”,指無論面對任何境界,不會起心動念攀緣外境,亦不會隨著外境而喜怒哀樂。比喻一個大圓鏡,能夠照見形形色色的相,但鏡子不會執著任何相,不會因美麗的相而歡喜,也不會因丑陋的相而憤怒。凡夫因為著相才會憤怒,好的就喜歡貪戀,不好的就排斥嗔恨。其實都是因為無明不了解真相所致。“無相為體”即“于相而離相”,以把握諸法的本性,宇宙間山河大地,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,隨著因緣的不斷變化,都不是永恒存在的。但是“無住為本”即“于諸法上念念不住”,無所系縛,指不會執著過去現在未來,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”
禪宗主張“不悟即佛是眾生,一念悟時眾生即佛。”“人有利鈍,法無漸頓。”“迷聞經累劫,悟在剎那間。”頓悟,指無始劫以來修習的功夫已經成熟,已經修煉的爐火純青,因緣一到,頓然開悟,悟到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是清凈的。所以頓悟也是由漸悟修習而來的。凡夫修行,如同在找手里一直拿著的東西,迷惑時拼命尋找,頓然開悟時發現,原來東西一直就在自己手中。比喻佛性本自具足,只因妄想無明不能明了。
《壇經》還發揮了凈土的思想,主張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凈土在哪里?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。如果心地清凈,則到處都是極樂。如果心中有分別,則處處都是障礙。心凈則國土凈,心安則天下安,心平則天下平。眾生的清凈佛性如同陽光被烏云遮住了一般,有智慧的人了知真理,看到一切都是美好的。凡夫因貪嗔癡煩惱而起惑造業,那么即使擁有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沒有辦法享受,也會煩惱重重,痛苦不堪,從而招感無邊的罪業。而當今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災難就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招感而來。所以要學習佛法,凈化我們的自心,清凈一切無明煩惱,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。佛法如同良藥,可以對治世間的諸多病苦,如果沒有疾病,那么也就不需要良藥來醫治。所以釋迦佛示現在人間成就。在家人同樣可以修行成就,世間人每日面臨種種境界(人我是非、利益得失等等),在對境中煉心修行,是真修行。出家人在寺廟中應當珍惜能夠出家的稀有難得的福德因緣,精進辦道,不要荒廢道業,否則同樣難以解脫!秹洝返乃枷雽ΧU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,中國佛教著作尊稱為“經”的,僅此一部。
下面介紹兩個公案:
《法華經》中講了一個窮子的比喻,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,很小的時候在一次逛廟會時走丟了,從此過上了流浪乞討的生活,每日穿著破爛的衣服,居無定所,餐不飽腹。漸漸的他長大了,有一天剛好路過大富長者的莊園,本來想在這里找一份工作,看到如此富貴堂皇的家宅,他想:“!我這樣的賤民,哪有資格來這里找差事。”這時,大富長者剛好發現了他,一眼認出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,心中非常高興,馬上命人請那個窮子回來。但是窮子以為是侍衛把他當成了小偷來抓他的,拔腿就跑。大富長者見此情形,便派了一個人穿上普通的衣服,裝作不認識窮子,去幫窮子介紹了一份挑大糞的工作。窮子做的安心,漸漸的那個人又介紹窮子和大富長者認識,然后大富長者也逐漸教窮子打理家中的生意,帶著他熟悉自己的一切事務。窮子也慢慢的能夠勝任所接受的任務,最后大富長者召集所有人宣布,窮子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,即將繼承他所有的財產,窮子才恍然大悟。所謂大富長者,就是阿彌陀佛。所謂窮子,就是我等眾生,遠劫以來,輪轉六道,迷背佛性,就等于是離開父母,在外邊流浪。阿彌陀佛看到我們時,慈悲接引我們脫離苦海,繼承如來家業,我們修習佛法,豁然開悟,才能明了清凈佛性本自具足,如來家業本來就應當自己來荷擔。
《法華經》中講了衣珠之喻,有人來到親友家,酒醉而倒臥,這時親友正好有公事需要外出,便以無價珠寶系在醉漢內衣中,然后才離去。醉漢一點也沒有察覺,清醒后就起身漫游他國,為了衣食嘗盡了艱難困苦。一天又與親友相逢,親友吃了一驚說,當時為了令你衣食豐足,我把無價珠寶系在你的內衣中,今天為何你不知道,仍然這樣窮困潦倒?這則公案比喻清凈自性猶如摩尼珠一樣本自具足,凡夫因無明顛倒而不自知,仍然起惑造業,輪回六道,痛苦不堪。
很高興看到大家好樂佛法,這么多人齊整的坐在這里聽課,諸位佛子福德因緣深厚,才有機會親近道場,聽聞正法!读鎵洝凡粌H對出家人修法非常有益,對在家人的修行也是大有幫助。我不敢說講,只是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。這次法會看到很多年輕的義工菩薩來到千佛凈地發心幫忙做事,非?煳。千佛塔寺建寺二十多年來,原來的老義工十幾年如一日的護持寺院,如今隨著道場規模日益擴大,更多的年輕義工菩薩加入到千佛塔寺義工家園中來,使我們的家園共聚老中青三代,人才濟濟。大家在道場身體力行的供養,實在令人贊嘆。我們出家人以法供養作為回報,希望大家聽聞正法,沐浴正法甘露,法喜充滿,幸?鞓。如今大家物質生活充裕,但內心的無明煩惱并未減少,貪嗔癡不除,內心的煩惱一大堆,是沒有辦法享受豐裕的物質生活。唯有聽聞修習正法,不斷的反思自己,開顯智慧,調整人生心態,才能離苦得樂。如今我們周六下午講《六祖壇經》,周日上午誦習并開示《藥師經》,希望大家踴躍來聽,時時以正法的力量加持自己,在三寶的攝持下,都發心來做菩薩。出家人當統理大眾,現在任命耀升師為千佛塔寺義工家園的執行園長(師父做園長),耀謙師協助耀升師做辦公室負責人,各組組長帶領自己小組各負其責,大家分工合作,每個人都承擔一份責任,每個人都做千佛塔寺義工家園的一份子,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只有修行才能見道。禪修的實踐方法講“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”“無念為宗”,即“于諸境上心無染著”,指無論面對任何境界,不會起心動念攀緣外境,亦不會隨著外境而喜怒哀樂。比喻一個大圓鏡,能夠照見形形色色的相,但鏡子不會執著任何相,不會因美麗的相而歡喜,也不會因丑陋的相而憤怒。凡夫因為著相才會憤怒,好的就喜歡貪戀,不好的就排斥嗔恨。其實都是因為無明不了解真相所致。“無相為體”即“于相而離相”,以把握諸法的本性,宇宙間山河大地,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,隨著因緣的不斷變化,都不是永恒存在的。但是“無住為本”即“于諸法上念念不住”,無所系縛,指不會執著過去現在未來,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”
禪宗主張“不悟即佛是眾生,一念悟時眾生即佛。”“人有利鈍,法無漸頓。”“迷聞經累劫,悟在剎那間。”頓悟,指無始劫以來修習的功夫已經成熟,已經修煉的爐火純青,因緣一到,頓然開悟,悟到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是清凈的。所以頓悟也是由漸悟修習而來的。凡夫修行,如同在找手里一直拿著的東西,迷惑時拼命尋找,頓然開悟時發現,原來東西一直就在自己手中。比喻佛性本自具足,只因妄想無明不能明了。
《壇經》還發揮了凈土的思想,主張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凈土在哪里?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。如果心地清凈,則到處都是極樂。如果心中有分別,則處處都是障礙。心凈則國土凈,心安則天下安,心平則天下平。眾生的清凈佛性如同陽光被烏云遮住了一般,有智慧的人了知真理,看到一切都是美好的。凡夫因貪嗔癡煩惱而起惑造業,那么即使擁有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沒有辦法享受,也會煩惱重重,痛苦不堪,從而招感無邊的罪業。而當今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災難就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招感而來。所以要學習佛法,凈化我們的自心,清凈一切無明煩惱,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。佛法如同良藥,可以對治世間的諸多病苦,如果沒有疾病,那么也就不需要良藥來醫治。所以釋迦佛示現在人間成就。在家人同樣可以修行成就,世間人每日面臨種種境界(人我是非、利益得失等等),在對境中煉心修行,是真修行。出家人在寺廟中應當珍惜能夠出家的稀有難得的福德因緣,精進辦道,不要荒廢道業,否則同樣難以解脫!秹洝返乃枷雽ΧU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,中國佛教著作尊稱為“經”的,僅此一部。
下面介紹兩個公案:
《法華經》中講了一個窮子的比喻,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,很小的時候在一次逛廟會時走丟了,從此過上了流浪乞討的生活,每日穿著破爛的衣服,居無定所,餐不飽腹。漸漸的他長大了,有一天剛好路過大富長者的莊園,本來想在這里找一份工作,看到如此富貴堂皇的家宅,他想:“!我這樣的賤民,哪有資格來這里找差事。”這時,大富長者剛好發現了他,一眼認出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,心中非常高興,馬上命人請那個窮子回來。但是窮子以為是侍衛把他當成了小偷來抓他的,拔腿就跑。大富長者見此情形,便派了一個人穿上普通的衣服,裝作不認識窮子,去幫窮子介紹了一份挑大糞的工作。窮子做的安心,漸漸的那個人又介紹窮子和大富長者認識,然后大富長者也逐漸教窮子打理家中的生意,帶著他熟悉自己的一切事務。窮子也慢慢的能夠勝任所接受的任務,最后大富長者召集所有人宣布,窮子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,即將繼承他所有的財產,窮子才恍然大悟。所謂大富長者,就是阿彌陀佛。所謂窮子,就是我等眾生,遠劫以來,輪轉六道,迷背佛性,就等于是離開父母,在外邊流浪。阿彌陀佛看到我們時,慈悲接引我們脫離苦海,繼承如來家業,我們修習佛法,豁然開悟,才能明了清凈佛性本自具足,如來家業本來就應當自己來荷擔。
《法華經》中講了衣珠之喻,有人來到親友家,酒醉而倒臥,這時親友正好有公事需要外出,便以無價珠寶系在醉漢內衣中,然后才離去。醉漢一點也沒有察覺,清醒后就起身漫游他國,為了衣食嘗盡了艱難困苦。一天又與親友相逢,親友吃了一驚說,當時為了令你衣食豐足,我把無價珠寶系在你的內衣中,今天為何你不知道,仍然這樣窮困潦倒?這則公案比喻清凈自性猶如摩尼珠一樣本自具足,凡夫因無明顛倒而不自知,仍然起惑造業,輪回六道,痛苦不堪。
上一篇:2016-4-2師父對護法義工團的開示
下一篇:2016-4-16上明下慧師父與佛塔清音藝術團成員見面并慈悲開示
分享到:
收藏

評論排行
- ·準提菩薩圣誕法會(1)
- ·母親安詳往生(1)
- ·千佛塔募建過程(0)
- ·恭賀華嚴寺開光(0)
- ·醒世歌 ——了情篇(0)
- ·我寺舉辦大型法會和文藝晚會慶祝佛歡喜日(0)
- ·佛陀教育培訓中心簡介(0)
- ·千佛慈善會創建十五周年扶貧濟困愛心活動(0)
- ·恭請海濤法師蒞臨千佛塔寺弘法(0)
- ·梅州市第一尊肉身菩薩——崇慧老法師(0)
- ·梵唱心經(0)
- ·千 佛 塔 寺 簡 介(0)
- ·千佛塔遷建緣起(0)
- ·我寺舉行了大型的托缽行腳活動(0)
- ·2017年七月法會 冥陽兩利普渡群蒙 ...(0)
- ·現任住持明慧法師簡介(0)
- ·耀一法師簡介(0)
- ·楊振寧: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(0)
- ·人生需要信仰之一(2016-7-16師父對獅子...(0)
欄目熱點TOP10
版權及免責聲明
- 本站資料文章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。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地方,請盡快與本站聯系!